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关乎人类幸福感的体感科学问题?
蕉内的两位创始人臧崇羽(右)和李泽辰(左)
在2016年,一个叫作蕉内(Bananain)的新消费品牌横空出世。品牌推出的第一款产品“Tagless无感标签内裤”,去掉了内裤上扎人的小标签,而将其上的信息转而印在内裤的外侧。此前,这个标签已经存在了长达86年之久,而如今,印制标签的设计逐渐成为内衣行业的标配。
自成立以来,蕉内不断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体感问题出发,创造着一个个商业上的成功,营业额连年呈现翻倍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品牌VI系统更新,第一家线下门店正式开业。在品牌内部,2020年被视为蕉内2.0时代的开始。随后的四年中,蕉内的事业版图从内衣向全品类不断扩张。2024年,蕉内迎来了VI 3.0的正式发布。《卷宗Wallpaper*》来到蕉内深圳总部,对话联合创始人臧崇羽Chons。
蕉内的深圳总部共占据了前海嘉里中心的六个楼层,真实、原始的材料建立了空间的结构与家具系统,各楼层的办公空间采用开放式的工位区,并配有满足不同人员规模的大小会议室、评审室等相对私密的空间,会议室也颇具趣味地以各种蕉内的超级符号作为名称命名。这是一个充满灵活性和创意的空间,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地协同配合。
进入Chons的办公室,一面化学元素周期表实物展示墙正对入口,格外引人注目,Pink Floyd乐队《月之暗面》专辑封面的海报经过精心装裱,悬挂在其左侧的墙壁上。这两件Chons的心头好,代表着一部分他内心作为“文艺青年”的自我,和现在那个更需要理性思考经营问题的蕉内CEO的自我;又或许从侧面表示了他期待科技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体感科学的指向:一门关于感受的科学,注定是一门综合的学问。
正如蕉内内部的白皮书中醒目的共识——“那些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不合理的常规都值得被重新设计”。随后的几年,一系列如“不掉跟的袜子”“分左右脚的袜子”“可以穿出门的居家服”等单品持续不断解决着日常穿着中习以为常,却仍有很大优化空间的问题,品牌产品从男士内衣开始,拓展到女士和儿童产品,逐渐成为立足于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品牌。
作为一个热衷重新思考和追根溯源的人,Chons发现,蕉内做的事情,除了拓展传统服装行业中“品类”的维度以外,似乎还隐含着另一个更有价值的维度:如果说服装基于人类来说的终极问题之一是舒适与否,那么蕉内是否可以将彻底解决舒不舒服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
2020年,蕉内开出第一家线下门店
随着经验的累积、大量的实验和市场反馈,蕉内发现,体感的舒适度不但并非玄学,反而是一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的科学。体感科学的指标逐渐明晰:以身体感受到的温湿、触感、压力这三者为度量衡,应用于室内外,应对气候、地形、环境、社会心理的变化,它将衣物回归到身体表层“保护层”的本源,是在皮肤表层和外部环境之间的那层衣物上包含的所有科学。
体感科学与生活的每一处、每一刻息息相关:如穿久了面料温度是否保持宜人,板型和空间是否足够灵活容纳;空气与水汽,能否在体表和衣物间迅速找到正确出口;“经线、纬线”交织而成的受力网,能否稳定肌肉、支撑关节等。
除了“硬核”的科技作为强力保障以外,蕉内的体感科学还有感性的一面——毕竟这是一门关于感受的科学。体感科学在物理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和设计的力量解决了舒适问题,同时需要回答的就是它将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Chons认为,体感科学能够带来的是预判未来生活方式的能力,这也正是品牌的价值主张“Live in the Future”。如此,就不难理解在蕉内的线上线下触点中传递的“未来感”和“新奇感”的由来:挡住眼睛的蘑菇头模特,犹如科学实验场景般的海报设定等,并非单纯的博人眼球。
挡住眼睛的蘑菇头模特为蕉内带来新奇感与辨识度
服装由面料裁剪缝制而成,面料由纱线经纬交织而成,纱线则由有机物或聚合物组成,本质上指向了化学,但这并不是Chons“爱好”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原因,他更看重的,是系统之美。他用自己办公的空间举例,这里并没有堆砌昂贵的材料,而是通过对室内每一个要素合理安排,让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最终达成协调舒适。他认为,这便是系统的力量:系统是一个可以低成本创造好体验的有效工具。
“做系统的第一步,永远是分类。但是怎么能分好类,涉及对这一事情非常全面的理解,信息量足够才能开始分类。”在蕉内的第八年,或许正是做这样一件事的好时机。
在蕉内VI 3.0发布之前的一年时间内,团队内部重新梳理了品牌的产品线,把体感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用场景和功能作为分类原则取代传统服装行业的“品类”,将蕉内的产品分为更具科技含量的“体感舒适”(SENSE)和更体现情绪价值的“情绪舒适”(EMOTION),“体感舒适”之下包含“科技”和“特别研发”两个系列,“情绪舒适”下包含“家居”和“特别企划”两个系列。
蕉内VI 3.0分类后的产品线
在为蕉内命名的时候,其中的Banana寓意“有苹果就有香蕉”,以此致敬苹果公司的含义。在工业设计纪录片《Objectified》当中,Dieter Rams表示,苹果是唯一遵循他的“好设计的十项原则”(Ten principles for good design)原则去设计产品的公司。Chons相信“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他的办公室内,摆放着上世纪40年代包豪斯风格的音响,Gianfranco Frattini上世纪50年代末设计的Albero书柜等在现代设计史上经典的产品,岁月并未削减它们的魅力,合理的设计让平凡的材料转化为有着独特质感的产品。
蕉内名称中的“in”则有多重含义,它是从洞察(insight)到愉悦(in joy)的过程,对品牌而言,体感科学解决的问题,最终会带来的是人类身心的幸福感。如果说从Tagless无感标签内裤开始,蕉内对于体感的洞察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如今的体感科学便是它生根发芽的结果。一个“小”问题的解决却蕴含着发展出一门“大”学问的能量。
产品,几乎是每一个品牌最为核心的内容。蕉内以解决“体感”问题出发的产品被不断研发和设计,一次次满足人们对于日常穿着的要求:防晒服可以更凉快、家居服可以更舒服、过年穿的红衣服可以更有趣......由于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蕉内希望可以提升行业的“底线”。
随着蕉内VI 3.0的发布,品牌对产品重新做了梳理,把体感问题进行分类,用场景和功能作为分类原则,将蕉内的产品分为更具科技含量的“体感舒适(SENSE)”和更体现情绪价值的“情绪舒适(EMOTION)”,科学线下分支出“科技(TECH)”和“特别研发(RESEARCH)”两个系列,“体感”线下分支出“家居(HOME)”和“特别企划(PROJECT)”两个系列。如今的分类,可以看作是蕉内对于未来生活的探索,从功能价值向情绪价值的渐进过程。
蕉内位于上海的产品研发中心
内衣设计师李圆(Eva)是从蕉内成立以来就在这里工作的“元老级”设计师,见证了蕉内的成长。Eva告诉我们,早在2016年蕉内刚刚成立的时候,蕉内也已经注意到贴身内衣中消费者的另一大需求:抗菌功效。早在那时候,科技线下具有防止细菌滋生效果的“银皮”雏形已经诞生。
这是一款令她印象深刻的产品。在2020年前后,团队继续深挖,希望能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一款真正具有持续抗菌功效的产品。经过9个多月的反复论证和比较,最终诞生了蕉内SilverSkin®银离子主动抗菌技术,其中7系产品把带有抗菌功效的含银纤维混纺成织物,经过反复清洗后依然保持抗菌的效力,并联合权威检测机构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了7A抗菌标准。
蕉内SilverSkin®银离子主动抗菌技术开发的“银皮”产品系列
在她的眼中,蕉内就像一个大型的实验室,在一款产品真正问世前会经历无数的内部测试和研发过程。体感科学是严谨而庞大的系统,Eva觉得,设计师的工作有时像“翻译”,他们的工作是在这个繁杂的系统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桥梁。最终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看似轻巧简单的产品,背后有极多隐性的付出和表皮之下的科技,保证着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对于家居设计师李冰玫(Melly)来说,体感科学在家居线中更侧重“感受”,是顺应着人们在一年四季中喜爱的肌肤感受生成的:比如“绒绒”是像动物一样暖绒绒,“棉棉”是像植物一样软棉棉,“丝丝”是像风一样凉丝丝,这些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舒适的触感或肌肤体感,成为家居线中的意向,之后材料和产品的研发,更像是去模拟这些令人感到舒适愉悦感受的过程。
体感科学在家居线中更侧重“感受”,是顺应着人们在一年四季中喜爱的肌肤感受生成
Melly回忆道,在“家居线”诞生的第二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市场上适合冬季穿着的绒类睡衣设计单一,也没有弹力。在对材料进行研究时,他们最终发现了一种叫半边绒的材料,它足够柔软,又四面有弹力,并且可以制造非常多的图案和花型,蕉内便使用这种材料设计了“绒绒”线家居产品,为用户创造了绒类家居服的更好体验。并利用熊、兔、猫、羊的动物形象让人们产生联想,亦是蕉内特有的一种沟通方式。
不同于追逐潮流变更的快时尚品牌,蕉内每年新品的开发用“迭代”来形容更加确切,因此,品牌对每一件单品的“深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产品研发总监徐若君(Jun)告诉我们,蕉内认为每一款产品永远有迭代的空间,因为品牌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不断深入,品牌的供应商或纺织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进步,所以每年蕉内都会把所有的产品做重新的评估,思考更优的解决方案。
在蕉内,产品研发的流程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关注材料和技术,一般需要花费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半部分则是样衣的打板制作,一般持续五个月的时间。在研发之初,蕉内会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研发团队通过与其他部门的配合,结合大市场趋势、蕉内产品销售情况、用户需求、对全球最新材料和专利技术进展的扫描等,确定研发方向。
Jun告诉我们,蕉内非常重视用户的反馈,因为研发人员更多地会从技术层面思考问题,而用户才是真实去体验和感受一切的人。分布在不同地区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最真实和细碎的生活场景和需求,“以人为本”,才是蕉内思考的原点。
体感科学用非常理性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类、定义、量化,从而给出解决方案,但同时,它也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和每一个用户的穿着体验中生效,才算是完成使命。也许,正是将对每一个细小需求的关心作为起点,配合蕉内强大的技术保障,才能成就交付到用户手中的每一款产品应有的温度与深度。在和四位蕉内产品研发团队成员的对话中,最高频出现的词汇是“用户”。对于蕉内而言,体感科学是一门基于“人”而产生的科学,因此它最终也必将回归“人”。
蕉内视觉设计团队
成立八年来,蕉内的VI系统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这也是蕉内迈入大众市场的重大一步。围绕蕉内产品体系的升级,蕉内也升级了自己的视觉语言体系——摒弃更多外化的形容、不必要的设计,“聊点真的东西”。
在公共表达的层面,蕉内一直在持续寻找最优解法。在“重新设计基本款”的前提下,蕉内提出“体感科学”的定位。如何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大众,成为视觉链条上的又一个重要课题。2024年,蕉内将品牌视觉系统推进至3.0版本:去除不必要的设计,回归真实。
2020年,蕉内首家线下体验店“000号”在深圳启幕,同年邀请知名设计工作室A Black Cover Design进行品牌视觉升级。A Black Cover Design与蕉内对设计有着共同的理解:设计需要理性地关注实际,解决问题才是设计的意义。为了能更直接地突出蕉内“无感标签”的概念,设计师将标签作为视觉主要元素,以“有形”反衬“无形”。
延伸到子系列标识中,几何图形的标签形状被提取,构筑了蕉内的“产品坐标”。通过坐标一般的“标签”来描述产品特质,辅助消费者了解自己身体的细微感知。
两年后,产品体量的扩张带来了视觉系统的应用挑战。那段时间,品牌设计总监瞿骏经常收到类似的反馈:包装太多了。“产品坐标”单个体系下有多个分类,使得同一类产品可能会对应上百款包装。当效率低、包装浪费的反馈源源不断,蕉内开始反思视觉系统迭代的必要性。
向左滑动,蕉内VI2.0在不同包装上的呈现
从蕉内VI2.0到VI3.0,最大的变化是找到了兼顾多样性统一的系统解法。“体感科学”概念及产品体系的确定,决定了蕉内品牌设计团队将以何种方式去思考视觉与产品体系的对应、思考视觉形象的立意。
VI3.0视觉升级由设计师高晗主力负责,首先针对品牌识别度较弱的问题,VI3.0将子系列标识删繁就简,在各个渠道把品牌Logo作为第一层级,提高大众对品牌本身的认知印象。另一方面,蕉内将产品分为明确的四大类,按照信息从重要到次要、从单排到多排的层级设计了一个网格系统,可以将所有符号信息收拢其中。无论是海报、产品标签还是界面信息,都能通过大一级或小一级的方式被穷尽,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一种系统之美。
基于“体感科学”来进行重新设计,意味着蕉内在进行理性的科学解决方案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表达与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有关。基本款强调偏理性的方式,但在做“Week星期”“Green绿色计划”或“凉皮”“热皮”等系列的设计时,主海报在功能之上进行拆解,把热成像、银离子、泡腾片等拟物来作为系列图形。无论是哪种形式,蕉内强调的还是从真实的体验出发,寻找有根之木的表达。
蕉内视觉系统的迭代,从2022年年底就发起了讨论,直到2023年的诸多尝试和考量后,才真正推进VI3.0。在此过程中,视觉方案经历了多轮推翻和调整,甚至一天内就调了五六版。半年后,VI升级的方案已经有了初貌,但仍然没有被投入使用。大家的疑虑在于:如果仅仅针对品牌标识较弱的问题,也许只要放大logo就能简单解决。蕉内反复讨论的是:我们希望大众记住什么信息?
要挖掘生活中的习以为常进行重新设计,用户反馈是蕉内的重要关注视角,“我们从来不会忽略线上评论区,每次调整都会广纳各类型的问题”。而在蕉内内部,每个月的跨部门交流,寻找另一种体察视角。比如子系列标识用在衣服上加粗些看着比较舒服,但放在所有品类里又是需要统一有系统的等非常细小的问题,都是大家重要的讨论内容。识别性还是统一性的取舍之间,也是蕉内不断思考自我表达的过程。
向左滑动,蕉内针对不同品类的产品主视觉海报
人们的消费习惯、穿着体验都与品牌相关,反之品牌也因此需要承载起关于社会责任的思考。蕉内产品的早期阶段以内衣品类为主,而将产品品类向各类型的基本款拓展,蕉内的销售渠道也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无论是包装、电商还是门店,都对VI 3.0有着更复杂的要求。
在将蕉内VI系统落地的过程里,重中之重其实是包装。方寸之间、正反大小,每一步的取舍,都是蕉内向用户表达信息的排序与抉择。包装直接置入货架,采用仓储式陈列,方形盒也增添了礼物属性。在蕉内的门店,“重新设计”的空间体验在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特性。除了为前往的人们带去新奇的探索感,也关心当地的气候差异,对陈列的产品进行差异化调整。在这个时候,蕉内在警惕包装过度和品质体验之间寻找平衡,“我们不想直接暴露内衣裤,而是维持一些隐私和形式感”。
蕉内的VI3.0在包装上把Logo作为第一层级,其他次级信息通过网格系统产生秩序之美。
向左滑动,蕉内VI3.0在不同包装上的呈现
过去,蕉内更多是把产品功能以更贴近体验、更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发展至今的VI 3.0则是从最小的基本单元开始搭建出系统,再“因地制宜”地进行表达。当VI真正落实到各个渠道,才算是扎实地跑通整个品牌。
当产品具备质感,从视觉体系延伸的产品拍摄、包装形式乃至门店陈列对细节体验的打磨,是蕉内持续完善中国品牌形象的尝试。更重要的是,蕉内在进行自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在解决人们生活中的普适性问题,为当代中国品牌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你们认为什么是体感科学?你如何用设计去关注、解决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微小问题?
Studio Monana创始人,产品设计师何鲜
作为设计师,何鲜认为当一个空间的每一个尺度被很好地设计时,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不必言说的心理和生理的舒适,这也是所有设计师想要追求的目标。
何鲜的设计研究经常基于文化与她日常所见所感,基于她对人的心理与物件形态的微小关注。在“结的沙发”项目中,她将中国绳结美丽而有韵律的形态拆解,制成充气的绳结沙发,让整个结构最终处于一种稳定又不稳定的状态里。让它最终在功能上,结构上,力学上,感受上,连接人们。
URBANCRAFT、monochrome创始人
设计师李希米
设计师李希米对设计的坚持隐藏在反复推敲的概念、高度精妙的细节之中,期待着与每一位使用者交互、沟通。他的品牌URBANCRAFT推出的软三角沙发Soft Triangle Sofa,三角的造型被施以充气感般柔和造型,即使没有靠垫仍给人舒适的承托感。当人坐上去时,面料感受、回弹度与软硬适中的坐感,共同构成了他认为达成协调度的设计,这便是关于体感的一种设计。
SINGCHAN DESIGN创始人,设计师陈星宇
设计师观察这个世界,然后用设计,把观察过程中的感受记录下来。SINGCHAN DESIGN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Fragment 系列源于2019年设计师在西班牙游学的经历,是当时本地文化与宗教结合的产物。同时,材料、文化、物理学,这些混合学科都对陈星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设计的产出也与对微小事物的关注密不可分。
SINGCHAN DESIGN边境系列推出的一款毛皮沙发,舒适的感受与毛皮的柔顺度、长度、软度息息相关,经过不断筛选材料达到最佳效果,陈星宇用他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了观察与感受的魅力所在。
摄影:王鹏
美术:yanqiaoer
封面设计:林涛@Ltd.Ltd.
编辑:Mal、苑晓歌
采访、撰文:张林淼、Lyo
推文设计:Pan
视频导演:Spark
协助:Miku
部分图片由蕉内提供